杨毅还强调,过早为高个子球员设定位置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个2米10的球员从小只专注于篮下,他到了20岁怎么可能成长为像文班亚马那样的球员?”在笔者看来,U19男篮的败局既源于“技术水平不达标”,也与“发展格局短视”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中国篮球青训现状的真实写照。
这届比赛中,中国队每场的高失误率反映出他们在控球和传球能力上的欠缺。杨毅提到,“能够稳定投篮的球员并不多”,这更表明了中国队在面对收缩防守时外线球员常常处于单打无力的境地,缺乏运用挡拆和传切创造机会的能力。简而言之,他们的表现就像是把篮球当成田径赛来比拼一样,由于技术不足,他们连最基本的战术都无法完美执行。
归根结底,青训体系对成果的功利追求是根本原因。基层教练为了迅速获得成绩,往往采用“急于求成”的办法:让高个子球员忽视运球和投篮训练,专注于在篮下抢占位置;让小个子球员不停地练习快攻而忽略阵地战的技术提升。这种“速成培养”在U12、U15阶段可能会带来暂时的成绩,但却损害了球员的长远发展。正如杨毅所说:“教练只关注当前的冠军,对于孩子未来是否能成为球星毫无关心。”
唯有摒弃这种逐利思维,中国篮球才能摆脱“身体越来越好,技术却越来越差”的循环怪圈。而更为可笑的是,这种不合理的培养方法反倒让中国球员在国际舞台上遭遇挫败。欧美球员在15岁时已经能够进行复杂的战术配合,而我们的年轻球员仍在学习如何避免低级错误;非洲球队凭借身体素质和技术相结合冲击奖牌,而我国内线球员甚至连基础的背身单打脚步都显得生疏。
杨毅用形象的比喻总结道:“美国的小孩在15岁才开始学篮球,而我们的孩子即便拥有天赋,却只能在12岁时限制活动于篮下,怎能有机会成为文班亚马那样的运动员?”要扭转这一现状,不仅需要教练思想的转变,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青训评估体系,比如像NYBO青少年联赛一样,将基础技能测试纳入考核标准。毕竟,篮球是一项需要技术积累的运动,没有扎实的基础,即使身体再强壮也无法立足。
期望这次惨败能够成为中国篮球的一个突破点,让我们真正明白——在竞技中取胜的关键不在于身高,而在于智慧和技巧的结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